为了规避审查,国外反疫苗人士正用Emoji加密通话

Emoji能亲近大众,也能被当成某种暗语或密码使用,从而规避社交媒体的言论审查,不受限制地传播自己的观点。

“我57岁的姐姐因呼吸问题被紧急送往医院,她接受了两次🥕和B🥕。”

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在用的Emoji表情符号,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。Emoji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,被苹果、谷歌等欧美厂商采用后,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。

Emoji本是一种表达手段,用于补充单独的文本对话无法直观体现的情感。时过境迁,Emoji变得越来越像一套独立的语言,随时间演变不断扩充含义,直至部分或完全替代文本的作用。

特别是2020年突然爆发的疫情,对Emoji的使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。病毒、疫苗、口罩、洗手液,此前社交媒体上缺乏关注的事物,一夜之间提上了每一个人的日程,Emoji自然也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。

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疫苗议题。外网上和接种疫苗相关的话题总是引起争论,而争论的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翻起了Emoji列表,从中寻求捍卫观点的武器。

一方面,主流的声音希望借助Emoji亲近大众,普及接种疫苗的益处。另一方面,反疫苗团体将Emoji当成某种暗语或密码使用,从而规避社交媒体的言论审查,不受限制地传播自己的观点。

1

根据Emoji百科网站Emojipedia的多项数据统计,有一部分Emoji的使用率在疫情期间显著上升。

例如,在2020年初的网站访问数据量统计中,用户最常访问的两个页面是微生物🦠和“戴口罩的脸”😷。

网站又截取了2020年3月7日至8日间的20多万条推特,进一步发现这两种Emoji的使用率名列前茅。

🦠在2018年才被添加到Unicode国际标准的符号集中,普遍用于表示各路病毒、细菌,或者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。🦠的颜色、形状和位置因平台而异,苹果平台上的微生物符号更像是病毒,而其他平台的同一符号更像细菌。不论长相如何,2020年的网民已经在用🦠来特指“新冠病毒”。

至于“戴口罩的脸”😷,当初是为医院的卫生工作者准备的,现在也能泛指大流行期间的任何普通人。

到了2020年年末,世界各国的新冠疫苗研制初有成效,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、全球规模的接种疫苗运动揭开序幕。人们将疫苗视为摆脱疫情的一种新希望,于是,如注射器💉和创可贴🩹等Emoji,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。

自1999年首次加入表情符号大家庭以来,💉一直用于形容“注射”或“献血”行为。此后,欧美厂商计划引入类似的表情符号,同时兼顾和日本电信运营商的兼容性。2008年,谷歌的一份提议和日本表情符号兼容的文件,就明确要求💉得“带点血”(with blood)。

2015年,Emoji表情推出了1.0版本,💉也包含在内,大部分厂商都为💉的针管里注入了红色的血液。此时的💉会和“血液”“静脉”等词语连用,此外还和“纹身”沾点关系。

疫情时期,💉彻底换了一层含义。根据Emojipedia所截取的、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1756条英语推特,和💉结合使用的常用词,变成了“COVID-19”“疫苗”,以及“辉瑞”“莫德纳”等欧美疫苗厂商的名字。上文提到的“微生物”、“戴口罩的脸”等符号,也会同💉一起出现。

另外,2019年的Emoji 12.0增加了新的表情“一滴血”🩸,同时用于形容血液、献血,或者女性的月经。也就是说,Emoji表情集和它的用户,都不必也不需要再用💉表示献血。

一些提供Emoji表情服务的厂商,决定移除💉针管里的血液,使其更加通用、更适合描述新冠疫苗或疫苗接种。2021年4月,苹果的iOS 14.5系统首次实装了不带血的💉表情。此后,从谷歌、三星、微软,再到推特和脸书,都去除了💉针管中的血液。

厂商带头修改Emoji,并不是什么新鲜事,两大科技巨头苹果和谷歌,都有调整自家Emoji设计的先例。2016年,在一起使用手枪符号进行短信轰炸的恐吓案件发生后,苹果就将手枪符号的外观修改成了玩具水枪🔫,引来了其他厂商的大规模效仿。

2018年,时任谷歌首席执行官孙达尔·皮柴(Sundar Pichai),不得不亲自出面,为自家汉堡Emoji的设计错误致歉:他们把芝士片错放在了肉饼下面。

大多数对Emoji符号的修改都是出于改进目的,一般都会受到用户的竭诚欢迎,这一次对于💉的改动亦不例外。去年7月,推特跟进修改💉的设计之后,一位美国的医学博士在推特上盛赞这样的改动:“他们终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疫苗表情符号!不再有不准确的血腥注射器了!”

2

医学工作者大抵都会认可这些厂商为提供“疫苗友好型”Emoji所做的努力。不过也有人觉得这还不够,比起在现有的Emoji基础上做出改进,他们更倾向于设计一种独一无二的Emoji。

2021年1月,即苹果更新💉的3个月前,设计师吉迪恩·杜舍克(Gideon Duschek)和德国流行病专家索尼娅·邦德(Sonia Boender)达成合作,致力于设计一款新的“疫苗”Emoji。

在非盈利组织“全球健康特别工作组”(TFGH)的帮助下,他们的努力很快吸引了其他医疗工作者与公共卫生专家的关注。今年4月,二人在《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》上发布了一篇论文,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和设计。

论文提到,疫苗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工具,但“被谎言、恐惧和错误信息所包围”,导致人们产生“疫苗犹豫”,即尽管可以接种,但仍延迟或拒绝接受疫苗的情况。2019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“疫苗犹豫”列为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。在疫情的背景下,这一威胁愈发紧迫,如何提高疫苗信心,成了主流舆论关注的热门议题。

他们将“疫苗犹豫”产生的部分原因,归结于疫苗在社交媒体上缺乏积极的表现,尤其是💉注射器表情的不当设计。

注射器的针头会令不少人吓到“晕针”,产生不舒服的感觉。针头本身就容易滋生种种负面联想,医学文献中亦有“针头恐惧症”,专门形容对注射的极度恐惧。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,针头恐惧至少影响了16%的成年患者、27%的医院员工、18%的长期护理机构工作人员,乃至8%的医院医护人员,令他们因害怕针头而避免接种流感疫苗。

“只有某些画恐怖主题作品的艺术家会用到(原来的💉)”

因此,杜舍克和邦德的Emoji设计,完全脱离了血液和注射器,转而以另一款表情作为基础:弯曲的手臂和翘起的肱二头肌💪。

这个表情拥有多个变体,兼容不同的年龄、性别和肤色,是身体部位相关的Emoji中最常用的一种,用于表示力量、成功、战胜困难,自然也能形容撸起袖子准备打疫苗的动作——这也算是战胜一种困难。

他们又在💪上面贴了一张创可贴,代表疫苗接种完成,同时将力量的象征同创可贴或绷带等保护、关怀的标志联系起来,直观且积极地向用户传达接种疫苗的益处。

早在去年7月,这一设计就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(WHO)总干事谭德塞的支持,他在一条推文中表示,希望所有国家的人都能在接种新冠疫苗后使用他们设计的表情。不久后,一些类似的在手臂上粘创可贴的设计,也出现在了各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宣传材料中。

美国疾控中心(CDC)的增强针宣传海报

然而这项设计尚未成为一项实际可用的Emoji。任何表情提供者决定某种表情在各自平台上的显示方式之前,必须向Unicode联盟递交提案并得到批准。杜舍克和邦德在2021年与2022年两次向Unicode联盟提交设计案,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肯定答复。

不过Unicode联盟经常毙掉一些可行性很高的民间提案。此前大部分修改或添加Emoji且经过许可的提案,都会被拒绝数次,从提案到正式实施的过程,可能需要数年时间,很难说是他们的企划先被采用,还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先一步结束。

3

在主流舆论研究如何利用Emoji、让它们变得人性化、富有亲和力的同时,那些和主流舆论对着干的组织或团体,却从不使用任何与疫情或疫苗相关的任何Emoji。

他们会发表反对疫苗的言论,同时散播有人因接种疫苗而患病乃至死亡的案例。当然,他们的观点与案例基本未经或无从查证,直接发到社交媒体上,就会遭到人工智能审核算法的删除、屏蔽、限流,或者打上一则“官方来源称推文有误且存在误导性”的标签。

为了规避愈发严格的社交媒体审查,他们绝对不会使用正确的单词拼写方式。比方说,他们将“Vaccine”(疫苗)拼作读音一致的“Vachscene”或“Wax seen”;将“COVID-19”中的字母“O”替换为数字“0”。

同理,他们也不会理睬💉的任何改动,只会使用其他的表情符号指代疫苗。

使用白羊座♈表情代替“Vax”(疫苗的简称)中的V字母

马克·欧文·琼斯(Marc Owen Jones),是卡塔尔哈迈德·本·哈利法大学的虚假信息研究员。今年9月,他收到了一份脸书群组的邀请,这个群组在一年多前成立,拥有超过25万名成员。群组中的活跃用户,无不在分享自己的亲属“在接种疫苗后不久患病或死亡”的案例。

群组规则写道:“对所有的事物使用暗语”,还提到,帖子作者永远不要使用“C词、V词或B词”。假如C词指COVID-19,V词指的便是疫苗(Vaccine),而B词应该指免疫增强剂(Booster),即第三针增强疫苗。

一旦发现不符合暗语规则、可能会被AI算法检测出的帖子,管理员会抢先算法一步予以删除,用人工审查来规避AI审查。

果不其然,整个群组根本见不到“疫苗”一词,取而代之的是🥕——胡萝卜表情符号。虽然无从得知胡萝卜跟疫苗有何逻辑关系,但只要意识到这一点,就能读懂群组中绝大部分将一切健康问题归咎于疫苗的帖子。

例如,“我57岁的姐姐因呼吸问题被紧急送往医院,她接受了两次🥕和B🥕”,B指增强针,翻译过来便是这个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“姐姐”接受过三针疫苗。

另据彭博社今年10月的报道,脸书上有一个名为“突然死亡”(Died Suddenly)的团体,是又一批反疫苗主义者的集会场所,同样拥有数十万追随者,为“因接种疫苗而去世的亲人”而哀悼。类似的团体至少还有六个,大多数都是在去年创建的,它们经常更改群名称,可能是为了避免被发现。

他们所使用的暗语体系,依然围绕食物运转,如披萨、汉堡、纸杯蛋糕或各种水果,都被用于指代“疫苗”一词。于是我们便能看到:有人接受了几个“汉堡”后得了过敏性休克;有人吃了几个“桃子”后变得嘴歪眼斜……

4

疫情以来,脸书和推特等厂商都制订了新的社区规范,删除虚假的疫情或疫苗相关信息。据脸书母公司Meta在今年7月的一则声明,仅脸书就已经删除了超过2500万条违反其规则的虚假内容。上文提到的几个群组,在媒体报道后均得到了脸书的手动删除。

可是对于Emoji表情符号和从中衍生的疫苗暗语,各个厂商始终缺乏有效的针对措施。他们所使用的人工智能算法,深谙语言的工作原理,却对Emoji缺乏灵敏度。AI接受过大量书籍、文章、网站,甚至整个英文维基百科的训练,但上述文本很少会包含Emoji表情符号。

英国萨里大学的网络安全专家艾伦·伍德沃德(Alan Woodward)认为,试图通过自动化内容审核以阻止共享“有害”材料的努力近乎徒劳,因为人们总是会开发出规避审查的新交流方式。Emoji表情符号,就是一个最新潮的案例,是一种“现代的隐写术”。

不过堪比间谍暗语的Emoji也存在一个缺点:理解成本太高,而且会随着审核力度的加大愈发难以理解。因此,带有这些符号的虚假信息,总是比普通、正常拼写的语言传播得更慢,大多数人会忽略或错过这些信息。

更何况还有一批人,为了让“接种疫苗”的Emoji看起来不再血腥和可怕而努力至今。政府、药企、媒体和广大的医疗工作者,迟早能够在辟谣这件事上少花些银子和口舌。

参考资料:
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Emoji
https://blog.emojipedia.org/spread-of-the-coronavirus-emoji/
Vaccine Emoji Comes to Life
https://blog.emojipedia.org/vaccine-emoji-comes-to-life/
Digital Visual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Health: Design Proposal for a Vaccinated Emoji
https://www.jmir.org/2022/4/e35786
The fear of needl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
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an.13818

作者:照月,观点代表个人。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作任何承诺。

Like (4)
Previous 2022年11月14日 09:31
Next 2022年11月14日 11:28

您可能也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