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大裁员,马斯克最重视的新员工擎天柱要来了

贝索斯和马斯克总是走在前头的人。

6 月底,特斯拉发起一波大规模裁员,一下子砍掉约200名员工。据说被裁员工可获得 60 天的工资补偿,不能对外发声。

此前马斯克的内部邮件曝光,文中称自己对经济「有超级糟糕的感觉」,因此不再允许员工远程工作,且一周工时不得低于 40 个小时。

今年以来,美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,美联储加息力度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「经济衰退」即将到来。经济衰退通常会刺激自动化投资。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,近七成的公司加速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投入提上日程。

贝索斯和马斯克总是走在前头的人。

在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界,亚马逊的 Digit 和特斯拉的 Optimus 即将迎来正面对决。

强强对决

两大机器人的「诞生」要从去年说起。

机器人制造商 Agility 的双足机器人 Digit,首轮融资两千万美元,在福特汽车公司进行过测试。Digit 主要是干物流,它有两条胳膊两条腿,走路爬楼都没问题。它的头部是个激光雷达装置,全身很容易就可以组装起来。

干物流的意思是说,它能搬运包裹,卸载拖车,还能前后左右走,上下坡,穿越不规则地形,原地转身或下蹲行走。

Digit 在车间交付货物

去年,Digit 的单价 25 万美元。福特公司订了三个。福特公司多年来坚持「我全都要」的原则,因为他们还买过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狗 Spot,单价 7.45 万美元。据说 Spot 没事就在福特车间里溜达。

亚马逊很早就有仓库机器「人」,但不是双足直立行走款的。Proteus 类似真空吸尘器,Cardinal 就是个机械臂。今年夏天,亚马逊宣布向供应链、物流技术领域投资 10 亿美元,Agility 的名字就在投资名单上。而且,后者已经在春天拿到了第二轮融资 1.5 亿美元。

马斯克在去年夏天宣布特斯拉机器人会在今年面世,那时还不叫 Optimus。这个名字起得不错,汽车+人,可不就是《变形金刚》里的汽车人领袖擎天柱(Optimus Prime)嘛。

「特斯拉是最大的机器人公司,」马斯克说,「因为我们的汽车就是带轮子的半感知机器人。」只要将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和神经网络学习能力推而广之,就能做出人形机器人来。

马斯克在介绍 Optimus 的性能,其单价大概 2.5 万美元

马斯克介绍,该机器人身高 5 英尺 8 英寸,重 125 磅,能承载 45 磅的重量,硬拉能拉 150 磅,以 5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动。他向观众保证,人类绝对可以控制这个机器人——如果有必要的话。

技术方面,Optimus 的肢体利用轻量材料打造,四肢由 40 个机电执行器控制——双手具有人类活动水平的灵活性,双脚可感应反馈,实现平衡和敏捷动作。而且,Optimus 的大脑芯片,有望采用特斯拉自己的超级计算机芯片 DOJOD1 。

Optimus 原型可能在 9 月 30 日左右公布,2023 年投产。

各有各分工

亚马逊投资 Agility,背后是迫切的自动化需求。

新冠疫情、工资飞涨带来的劳动力短缺,仓库工人、物流工人的工伤,供应链延迟等问题,都需要机器人来解决。Agility 的 CTO、也是创始人的 Jonathan Hurst 表示,机器人可以提供劳动灵活性,让人类从事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工作。

和之前的、只能完成单个任务的机器人相比,Digit 具有为不同工种工作的通用性。另外,制造商还承诺 Digit 很快具有「最后一英里」的交付能力,似乎暗示机器人这就来敲门送快递了。

Digit 悄悄把货物放在门口

就在今年 4 月,亚马逊第一个仓库工会为工人争取了不少权益。因此,贝索斯钟情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也就「顺理成章」了——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,要求得到最低限度的尊重以及生存的保障。

同样,放话让员工们赶紧都回办公室上班、别在家「闲着」的马斯克,当然不放过任何让人或者机器人「 996 」的机会。

虽然Optimus只公布了一些硬件数据,没有说明具体用途,但想来也是「打工人」的命。不过不是干粗活儿的,是从事第三产业的——不仅能当餐厅或商店的服务员,还能陪人唱歌跳舞聊天,或者当保姆。

另外,值得关注的双足直立人形机器人还有两款。

英国机器人公司 Engineered Arts 的机器人 Ameca 最近也受到大量关注。它们是完全「类人」的机器人,有栩栩如生的面孔,能做一些细微的表情,目的是与人互动、交流。公司正在加速生产 50 万个「娱乐型」类人机器人,画风忽然「银翼杀手」起来。

Ameca 是娱乐型机器人,但看着有点吓人

波士顿动力也在开发一个 5 英尺、190 磅的双足类人机器人 Atlas,专为搜索和救援设计,它的后空翻姿态令人印象深刻。

Atlas 凌空一跃,从一张桌子跳向另外一张桌子

新的劳资关系

面向消费端的服务型机器人,被讨论得很多。人们常常从道德、伦理的角度,来衡量机器人的行为准则。

但面向生产端的工业机器人,被讨论得很少。这类机器人过去不是「人」,更多是自动化流水线,而一旦具备了「人型」之后,讨论方向又转到道德伦理那边去了,其工作方式、工作事故、对人类雇员的影响,鲜有涉及。

Digit 的意义是独特的,因为它既 to B,又 to C。既在流水线上工作,又会直接面对消费者。

人们遛狗时就能看到快递员 Digit 在街上穿梭

调查网站 Reveal 曾对亚马逊的工作条件进行调查。研究表明,其索赔率高于美国物流行业的其他从业者。亚马逊「工伤」的增加,一是疫情期间,销售额出现大幅增长,亚马逊并未扩大人员招募,而是采用多频率轮岗解决需求,导致劳动者健康受损;二是高度自动化的仓库,工作节奏被机器节奏限定,劳动者疲于奔命,引发大量病痛事故。

越是自动化的仓库,工人索赔率越高。举个例子,一个仓库中,一名人类劳动者一小时目标是分拣 100 个物品,机器拣货的目标是 400 个。而工人的动作是要和机器配合的,机器分拣 400 个,人类就得配合完成 400 个。在这个例子里,由于机器的加入,工人不得不完成高于自身承受能力的 4 倍工作量。

大公司将从事生产的机器或机器人,视为最佳生产力,或生产力替代方案,工人必须要适应机器的节奏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。这种安排实际上不仅损害劳动者的利益,其实也对社会和经济结构造成影响。毕竟机器人又不会消费。

不要气机器人,你看 Atlas 已经夺门而出了

在消费者的层面,目前机器人服务的场景并不算太多。虽然餐厅里也有转来转去的送餐小车,但大家都把它们当顶个托盘的扫地机看。

然而 Digit 来敲门的时代总会到来。那个时候,我们还会同情地思考「Digit 小哥,活在算法里」吗?

也许 Digit 会冷漠回答,「我本来就活在算法里。」

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作任何承诺。

Like (0)
Previous 2022年7月1日 18:46
Next 2022年7月1日 19:24

您可能也感兴趣: